Bevis And Butthead 曾經是我最喜愛的另類音樂介紹節目
東森電視台有一個叫做『歌的故事』的節目,
有幾次在家裡亂轉遙控器剛好看到幾個片段,其中包括:
介紹五月天的「憨人」、
劉偉仁老師的「如果還有明天」,
還有因為歌唱比賽被翻唱而鹹魚翻身的佳作「你是我的眼」…等。
節目的立意不錯,
對於對國語流行歌曲不熟的我來說,
也算是增廣視聽,
比方說,
我就是從節目中才知道原來王海玲所演唱的「忘了我是誰」,
是李敖在獄中的創作。
我一直都知道這是李敖的作品,
但並不清楚原來是他在獄中完成的。
對於喜愛音樂的人來說,
不論是多麼零散瑣碎的訊息,
都彌足珍貴。
尤其是一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最能讓樂迷再欣賞音樂之餘增加一些額外的樂趣。
這些小故事,小傳聞,
往往也可以成為在跟同好交流時可以拿來獻寶的寶物。
例如齊柏林飛船的經典歌曲Stairway to Heaven,
許多愛樂者對於這首歌在最後出現惡魔撒旦的聲音都津津樂道。
大家喜歡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流傳的可能性,
有些朋友像是跟惡魔很熟一樣,
信誓旦旦的篤定Jimmy Page絕對是跟惡魔做了交易,
所以吉他才能彈得如此出神入化。
「因此可證」,
天堂之梯一定也是跟惡魔交易的一部份。
如果這樣說來,
他們口中的這位惡魔跟「海角七號」的那位「茂伯」還真像,
不管怎麼樣就是要表演一下就是了。
董事長的前任鼓手金剛,
在我們店裡第二次的搖滾讀書會中,
從錄音的角度解釋了最後出現的這個像是低吟,
極可能是當時錄音技術的瑕疵。
不論從哪種角度來談來聊,
我一直都很享受類似這樣的瞎扯跟交流。
就像老饕可能不只愛吃,
他們也喜歡交流做菜經驗或是那些菜有什麼典故一樣,
我覺得跟朋友暢談搖滾樂的軼事,
總是讓我想到古時候竹林七賢的「談玄」,
這一直是我熱愛嚮往的一種附庸風雅形式。
東森的這個「歌的故事」節目,
讓我想起MTV電視台的「妹妹看MTV」,
我想企畫的主旨差不多,
只不過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
此外Bevis And Butthead則是用比較主觀而另類的角度在介紹歌曲,
那節目曾經是我的最愛。
有一段時間我很喜歡學Bevis講話,
對一個當時已經30多歲的人來說那樣的行為的確很幼稚,
但我從不感到可恥。
這個週末我又轉到歌的故事這個節目,
還一連兩天都收看到不同的片段。
不知道這是不是第一次,
在這節目中看到有關西洋音樂的介紹。
兩天看下來,
看到介紹的有Eagles、Bee Gees、Beatles,好像還有貓王。
我沒能看完,
原因是發現裡頭有一些錯誤,
比方說內容裡頭提到Eagles早期是鄉村樂風,
Bee Gees是五六年級生的最愛…
Eagles一直以來都是南方搖滾,
雖然南方搖滾跟鄉村有一些血緣關係,
有些旋律聽起來也有點像,
但我真的沒聽過有人把老鷹歸類為鄉村的。
雖然我一直不喜歡把音樂的歸類說的很死,
但是似是而非也是我非常不能忍受的事情。
另外,
Bee Gees最輝煌的年代是70-80s’前葉,
對照台灣的年級表應該是四五年級生的最愛,
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因為這三年多在店裡的經驗很明確的結論就是如此,
有許多六年級生連How Deep is Your Love這麼通俗流行的歌曲都不知道出自於誰,
所以Bee Gees怎麼可能會是六年級生的最愛?
除了謬誤之外,
在介紹Beatles的時候,
把藍儂跟小野洋子這段非常值得一提的愛情卻只用一句話話帶過;
藍儂因提倡反戰被槍擊身亡的前因後果也毫無著墨…
介紹Bee Gees卻沒提到他們的假音唱法在當時引起的騷動,
以及對後世樂團的影響…
真的是可惜了…
─ 每一集要講那麼多人,哪有可能這麼深入啊?
─ 這又不是要做給很懂音樂的人看的,這是入門篇…
─ 你知道如果要做到你說的那樣要多少預算嗎?
─ 你知道我們一集預算是多少嗎?
一集只講一個人是會死嗎?
到底知不知道你們介紹的這些樂團跟藝人有多偉大?
這些人真要報導製作,十本書、五部電影、一百次講座可能都不夠。
只是很顯然你們真的沒有搞清楚你們在做什麼而已。
入門報導的東西也可以很引人入勝。
除了基本的正確之外,
具有關鍵性代表性的內容是怎樣都不能略過的。
用「入門」作為內容表面膚淺的擋箭牌是最要不得的,
要引人入門由淺入深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因此就用囫圇吞棗的方式來敷衍了事,
不僅完全失去當初製作節目的本意,
也很可能因此影響不得其門而入者因此興趣缺缺吧?
我想講這樣你們可能不痛不癢,
但是對於熱愛西洋音樂也一心想推廣的我來說真的是槌心肝啊!
起了一個那麼好的頭,
卻這樣草草了事,
真的是太……太……太……可惜了……
如果要講製作經費預算那就更該打屁股了,
放眼望去國內外有多少業餘部落格,專業網站,
對於這些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樂團都有極盡詳盡的介紹,
成立時間、重要作品、排行金曲、
樂團本身被影響以及日後影響的樂團、團員的軼事…
根本就是鉅細靡遺,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像我最近就認識了一個專業級的部落格寫手Harmony,
她每一篇樂團介紹的文章就專業深入的不得了,
我相信她絕對花了很多時間找資料、寫文章,
我也肯定這樣的一篇文章絕對不需要動用像節目製作那樣等級的『經費』。
捨棄現成的大好資料不去運用,
硬凹一些可能對報導主題並無熱誠的記者,
像交作業般的交出不痛不癢的「專題式」節目,
實在不是明智可取的作法。
在這個連在MTV音樂頻道都很難看到音樂內容的年代,
能看到電視台出現介紹西洋音樂的節目是可喜的,
但原本大有可為的音樂單元,
卻因為台灣人向來習以為常的敷衍交代習慣而被糟蹋,
我只能再度感嘆可惜。
當然,
如果事實上這節目只是電視台在找不出題材的情況下,
隨便弄個東西墊檔的話整件事情就另當別論了…
我有點想把這封信寄給東森電視台,
同樣的預算跟人力條件,
我保證可做出比這更深入又有趣很多的節目。
不過,我現在是熱誠有餘但是時間不足。
與其要去「諄諄善誘」多數對音樂可有可無的朋友,
我還寧可多花些時間跟願意專程來店裡的朋友們交流,
那起碼會是一個很明確的意願的展現。
這樣寫下來,
我突然又有點想搞搖滾讀書會了。
如果還是有朋友願意來參加,而且保證不晃點我的話,
歡迎有興趣參加的朋友在這篇文章給我回應,
有關要聊的題目、舉辦時間、形式…等問題,
都要在有人願意參加的前提之下才可進行。
所以希望有意願參加的朋友先發個聲,
這樣我比較可以知道怎樣或是要不要進行下去。
活動時間、費用、形式這些都可以機動性調整,
畢竟我希望是個輕鬆的形式,
但即使用輕鬆的態度,
我也非常期望能夠得到「把它當做一回事」的心情作為回應。
這篇文章,
給所有對音樂有熱愛及渴望的朋友們。